但是近年来,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,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,并且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。因此近几年国家对乳制品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,监管力度逐渐加大。企业要想长期发展还应做到自控,即产品出厂时都应达到标准,否则一旦被查出产品不合格,企业名声将受到极其负面的影响。
那么如何控制发酵乳中的微生物呢?
发酵乳在GB19302中是这样定义的:
发酵乳:
以生牛(羊)乳或乳粉为原料,经杀菌、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产品。
酸乳:
以生牛(羊)乳或乳粉为原料,经杀菌、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(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)发酵制成的产品。
风味发酵乳:
以80%以上生牛(羊)乳或乳粉为原料,添加其它原料,经杀菌、发酵后 pH 值降低,发酵前或后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、营养强化剂、果蔬、谷物等制成的产品。
风味酸乳:
以80%以上生牛(羊)乳或乳粉为原料,添加其它原料,经杀菌、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(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)发酵前或后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、营养强化剂、果蔬、谷物等制成的产品。
发酵乳不仅保存了原料乳中的营养成分,而且因为发酵,其中营养素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,因此它在促进生长、改善营养方面的作用比牛奶更为优越一些。
发酵乳分为搅拌型和凝固型两种。因为杂菌及霉菌会产生刺鼻的气味,影响产品风味,且酵母菌的存在会导致胀罐,因此主要控制的微生物为大肠菌群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沙门氏菌、霉菌及酵母菌。
发酵乳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两大类——凝固型和搅拌型:
凝固型:原料乳验收→净乳→冷藏→标准化→均质→杀菌→冷却→接入发酵菌种→灌装→发酵→冷却→冷藏
搅拌型:原料乳验收→净乳→冷藏→标准化→均质→杀菌→冷却→接入发酵菌种→发酵→添加辅料→杀菌(需热处理的产品)→冷却→灌装→冷藏
微生物污染原因分析
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有:原料、生产环境污染、加工设备污染或清洗消毒杀菌不彻底、包装材料污染、人员卫生清洗消毒不彻底、菌种本身受到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、运输条件控制不当等。
发酵乳(酸奶)需要发酵,而发酵就需要微生物的参与。由于在环境中也存在大量细菌,在进行发酵前我们必须对原料牛奶和发酵器具等进行杀菌。
如何控制微生物?
1生产人员
生产人员在上岗前应核查健康情况是否符合标准,另外,在车间作业时,应遵守生产管理制度,如工作服、工作鞋要清洗干净,要洗手消毒,不同洁净区不可以串岗。
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应定期进行清理,不同的弯头过滤网也需要确认消毒介质;对于设备接触面应按制度规定的时间、介质进行消毒并定期进行验证。
3.原材料
除原料乳外,生产过程中所添加的各种原辅料都应经过杀菌,例如明胶、白砂糖及风味物质。此外,发酵乳中常常会加入果粒,若不经杀菌处理,也将存在引入微生物污染的风险。
4.生产工艺
各种乳制品加工工艺虽不尽相同,但均包括原料乳验收、杀菌或灭菌、灌装,这些环节也是工艺流程中控制微生物的关键点。原料乳的选择决定了乳体菌落总数的基数,在选择原料乳时应着重控制霉菌与芽孢的数量。因为乳制品营养丰富,所以也是各种细菌和霉菌的良好栖息地,有效杀菌是产品卫生的重要保证。
5.车间环境
空气中会漂浮着一些微生物孢子,而GMP要求清洁作业区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应控制在30CFU/皿以下,因此地面墙体要及时进行消毒杀菌工作。其次,要保证车间通风效果,净化空气时所使用过滤器要定期更换和清洗
6.其他
要保证具有相关的检验能力,准确检验是指导生产控制的基础,所有的数据和措施都是建立在检验数据准确的基础上。只有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,才能放心出厂供消费者选购。
利用传统消毒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微生物的量,但较难实现理想的杀菌效果,尤其难以应对国家日益严格的微生物限量要求和生态要求。
广谱型杀菌,一种产品就能全面杀灭细菌、真菌等,能够杀灭大肠杆菌、芽孢、嗜热菌、霉菌、酵母菌、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;
有效应对高抗性微生物污染,高数量等级微生物污染。
多用途,适用于生产人员、工器具、设备管道、发酵罐等各环节的消毒杀菌工作。
食品级生态型,产品性状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,作用完毕后分解为水和氧气。
良好的材料兼容性,基本无腐蚀,保护设备材料。
来自德国,提供德国和欧盟微生物控制理念。
相关案例支持,拥有丰富的微生物处理经验。
根据现场具体的微生物状况,提供科学针对性的解决方案。